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质量课堂建设、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信息工程学院于6月10日下午举办“金课”建设与青年教师指导专题讲座。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董宝阳以“高职计算机类‘金课’建设研究与分享”为题,主持了一场面向全院青年教师的专题培训讲座。本次讲座立足于职业教育“五金建设”背景,聚焦“金课”这一人才培养的“主战场”,系统阐述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建设理念、实施路径与评价方法,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课程建设方案。
首先,董宝阳从“金课”建设的核心理念切入,提出计算机类“金课”应具备“四性”,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职业性。他强调,“金课”不是简单的内容堆砌或技能训练,而是要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适应技术变革的综合能力。他指出,课程内容必须紧跟技术前沿,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同时教学方式要突破传统,积极采用项目化、混合式、情境化等现代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真实任务中获取技能。更重要的是,课程必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依据、以真实工作场景为环境、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真正实现“课堂与岗位、学习与工作、教师与工程师”的融合。
在具体建设路径方面,董宝阳提出应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创新、评价体系改革”四大维度系统推进。他强调,要从传统的“学科逻辑”转向“工作岗位逻辑”,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引领,逆向分解所需知识与技能,构建以综合项目课程为中心、传统学科课程为支撑模块的新体系。他还特别分享了如何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活页式教材、微课视频、线上实验平台、企业案例库等,并建议教师借助OJ系统、云实验室等技术工具实现教学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在教学模式上,他提倡“项目驱动(PBL)+情境教学”,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教师作为引导者或教练员,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最后,董宝阳总结了“金课”建设的本质。他强调,计算机类“金课”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将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和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通信项目化的实战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他鼓励青年教师从小处着手、从一门课做起,通过“调研—设计—实施—推广”四步走策略,逐步推进课程改革,并积极参与“岗课赛证”融通实践,将职业标准、竞赛内容、证书要求等融入教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建设经验。
图文/颜聪敏
审核/王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