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承载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课程建设为关键点,从科研人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四个维度,推动课程团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融合,形成了“四维联动”科教融汇课程建设新模式。
人才维度:以科研人才引进和培育,推动课程团队建设
学校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获得过“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高技能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能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
学校修订《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积极发挥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作用,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和建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提供科技支撑。
发挥学校国家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省级工匠实验室等平台作用,建立博士工作室,为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专业发展、科学研究、教学等提供全方位支持。
平台维度:以科研平台协同和共享,驱动课程内容更新
依托学校现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校园试点建设以及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建设平台,搭建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教融汇课程建设平台。通过平台内部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明确科学素养、科技手段的课程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持续开展课程内容建设和更新。以学校河南省生态水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例,聚焦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手段,开展河湖健康评估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强化学生在智能感知、数据分析与建模、水资源检测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满足水利行业中施工员、检测员、安全员等传统岗位以及数字孪生工程师等新兴岗位的所需知识和技能要求。
成果维度:以科研成果融入和转化,反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科研过程融入教学过程。利用课程团队在研各类科研项目,设计有利于高职学生学习和实训的模块,融入教学过程。如开设数据预处理实训,向学生提供水利工程原型监测数据或实验监测数据,带领学生分析并总结监测数据的常规统计特征。
科研成果与课程资源转化。如将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智慧水利专业对应《建筑材料检测》课程资源,教师系统整理项目立项书、脱敏实验记录、典型检测报告、现场照片/视频、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试验段效果跟踪数据等,形成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
技术维度:以科学技术支撑和重塑,赋能课堂教学新模式
构建基于线上+线下的“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积极应用《水利工程施工》等在线开放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基础知识,通过在线平台完成课程测试与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引入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互动,实时生成动态案例,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虚实融合”教学模式。结合校园内真实的土石坝、混凝土坝施工过程,将大坝分层填筑施工过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进行三维动态还原,同时结合大坝监测系统数据,使虚拟场景与真实工程进展保持同步。
构建基于BIM与GIS的“项目协同”教学模式。结合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水利赛项,以重力坝全生命周期为对象,利用BIM技术对大坝进行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分析,以GIS技术整合大坝区域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空间数据,通过无人船、无人机完成大坝区域数据监测,形成“空—天—地—水”一体化监测网络。
2022年以来,学校依托上述科教融汇课程建设模式,推动课程逐步向“对接岗位、数智融合”的金课迈进。累计入选国家规划教材书目8本,国家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3门,获得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7项。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